位于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的武隆,是乌江畔最生动的一幅天然山水画。近年来,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下,武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步伐坚实,特色产业不断焕发生机。
日前,在重庆金融监管局的组织下,重庆市银行业、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与多家在渝主流媒体走进重庆市武隆区,探寻金融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破解文旅融资难题,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地标
夏日的阳光下,仙女山连绵的高山草甸如翡翠绒毯,美不胜收。游客们走进广袤的原始森林,可体验现实版绿野仙踪中的幽静;“树顶漫步”,可俯瞰辽阔山水;在草甸上露营、骑马、喂小羊、放风筝......可尽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蓝天白云与满山绿浪相映成趣,亿万年的喀斯特奇观在眼前铺展,天生三桥是夏日的清凉世界。青龙桥飞瀑如银练垂落、天龙桥穹窿遮天蔽日、黑龙桥的暗河潺潺流淌......天生三桥周围植被茂盛的山脉。刘佩兰摄 第1眼TV-华龙网发2024年,武隆区全区接待游客47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1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左右,增速居全市第1位。
亮眼的数据背后,有当地金融机构的强大助力。
2021年,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质量,武隆区计划对仙女山部分区域实施改造。由于武隆区旅游经营总业主武隆区旅产集团面临项目资金回收期长、景区维护成本高、流动资金需求大、到期债务集中偿付压力大等难点,项目工作进展缓慢。在武隆金融监管支局监管引领下,农行武隆支行创新推出“旅游景区收益权支持贷”,为武隆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放贷款5.7亿元,以景区未来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该行牵头向武隆区旅产集团发放拟上市发行的旅游景区公募REITs项目特许经营权购买贷款16亿元,2025年5月,再次牵头向武隆区旅产集团发放仙女山景区经营权及景区内经营项目经营权出让项目17亿元,帮助武隆文旅盘活存量资产,支持武隆区“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有效推动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
公募REITs项目特许经营权购买贷款和仙女山景区经营权及景区内经营项目经营权出让项目的创新探索,不仅有助于旅游经营企业筹集低成本股权资金,降低发行企业债务,深入探索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还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长期有力的资金支持。
景区全面发展向好,保险服务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中国太保产险武隆支公司为武隆景区游客提供人均86.8万元意外风险保障;为景区建筑物及机器设备等提供风险保障10646.68万元;为天生三桥深秀洞电梯及电梯配套设备提供风险保障14000.35万元。2020年至今,人保财险武隆支公司累计为“树顶漫步”高空项目定制4000万元专属保险,实施30余次风险减量服务,让保险服务成为文旅安全的“隐形护栏”。旅客们走在“树顶漫步”项目的空中栈道上。刘佩兰摄 第1眼TV-华龙网发武隆金融监管支局指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先行先试创新金融载体,在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休闲食品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4月末,全区文旅产业贷款余额51亿元,同比增长91%,提供保险保障9亿元。
智慧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云上荆竹”改变传统业态
荆竹村坐落在武隆区仙女山镇,珍藏着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森林、草场、天坑、峡谷、山峦、峭壁,四季风景变幻、美好生生不息。
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带动当地特色养殖、种植等产业发展,也带动当地80%的村民从事旅游产业相关工作,实现了村民增收,环境美化,乡村富裕。
随着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深入和优化,工行武隆支行“智慧文旅系统”正改变着荆竹村传统的乡村旅游业态。
重庆武隆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是重庆市武隆区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而成立的国有企业。该企业通过整合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工行武隆支行运用工银智慧文旅综合管理系统助力“云上荆竹”智慧化转型,覆盖景区管理、商户服务与游客体验三大维度,通过数字化运营掌握景区、财务等信息;游客则可通过扫码购票、闸机验票、移动支付等“一站式”服务享受便利。
“我们已经创新推出了“智慧物业”“智慧停车”等延伸场景,目前已在木里小镇实现智慧物业项目,为后续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服务奠定基础。”工行武隆支行副行长肖春燕表示,该行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通过智慧文旅项目整合票务、停车、餐饮等场景,实现“统一收银、统一支付、统一结算”,为景区节约管理成本超30%,并提升了游客体验。
对于荆竹村集体林场,安诚保险武隆支公司推出全市首个“商品林分类投保”试点,为荆竹村集体所有的14199.8亩商品林提供风险保障2289.43万元。该公司首次按用途将商品林细分为经济林、用材林、能源林及其他林地三类差异化投保;按经济价值划分为2000元/亩、1500元/亩、800元/亩三档;理赔范围从灾后直接损失延伸至气象预警备灾、救灾减灾支出及灾后生态修复;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整体参保、整体理赔,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80%,参保主体自缴比例仅20%,切实减轻林农负担。